一年四季,最愛的是秋季。若問緣由,不僅僅是揮手告別熱浪蒸騰的酷暑,迎來遼闊蒼遠的碧空,更在于脾胃漸漸修複,又可以啃秋貼膘,大快朵頤了。 春咬草根,叫咬春;秋啃“三白”——蘿蔔、山藥和蓮藕,是爲“啃秋”。今天我們說說蘿蔔。 青菜蘿蔔,各有所愛。蘿蔔一年四季皆有,農人看重的卻是秋蘿蔔——不僅産量高,而且水靈脆嫩。 青菜不耐放,最好日買日清;蘿蔔買回家,常被丟在廚房角落,即便三二天後想起,亦不會糠心難吃。 蘿蔔的吃法多得去了。洗淨切片,剜一勺熟豬油在熱鍋中化開,下蘿蔔片炒一炒。加一勺清水,沒過蘿蔔,猛火燒開,文火炖煮。待湯水收緊,倒一小勺醬油和一丁點料酒,拌勻焖一會兒,最後放蔥花點綴。 這款紅燒蘿蔔,甜鮮軟爛,下飯過酒俱佳。倘以素油換下豬油,謂之“素炒”——蘿蔔切絲,用鹽淺漬,濾去汁水。 無論紅燒還是素炒,蘿蔔均要煮透,難點在于炖煮時間的掌控和鹹淡的拿捏,而秘訣無非是那句老話:熟能生巧。 蘿蔔宜與葷料爲伍。蘿蔔瑤柱湯是香港美食鑒賞家蔡瀾的拿手菜。他說:“取七八顆大瑤柱,浸水後放進炖鍋。蘿蔔切成大塊鋪在瑤柱上,再放一小塊過水的豬肉腱,炖個兩三小時,做出來的湯鮮美無比。” 瑤柱,俗稱幹貝,價追鮑魚,偶爾爲之,尚能承受。要說家常,還數蘿蔔炖牛腩。 蘿蔔的清新加上牛腩的鮮腴,光憑想象,就已足夠讓人流涎。而且,牛腩性溫,蘿蔔性寒,兩者混炖,恰好寒熱中和,多吃也不用擔心身體會難受。 “蘿蔔配牛腩,天生是一對。”尤其是深秋的夜晚,絲絲寒氣襲人,倘有一雙纖纖素手爲你送上一碗牛腩蘿蔔湯,那溫心暖胃的場景,夫複何求? 李時珍頗懂蘿蔔,說:“可生可熟,可菹可醬,可豉可醋,可糖可臘可飯,乃蔬中之最有利益者。”只是,我們該如何解讀這“可”那“可”中的“可臘”? “臘”者,“風幹”也。風幹的蘿蔔,不就是農家常見的蘿蔔絲嗎?蘿蔔洗淨刨片或絲,攤鋪起來日曬夜收,燥幹存儲。何時想吃,溫水泡發,以豬油烀一烀,蘿蔔幹香持久熱烈,格外黏人。家境殷實的,剁一大塊臘肉,用砂鍋炖煮,“咕嘟咕嘟”的聲音悅耳動聽,常常引得口水直流。 “秋吃蘿蔔勝良藥”。據說,生飲蘿蔔汁,可醒酒、清熱、止咳,降血壓。手足生凍瘡,可將蘿蔔切片在炭火上烤熱擦拭患部。這些驗方是否靈驗,我沒試過。但我知道,蘿蔔健脾、消積食,乃民間“小人參”。 |
GMT+8, 2025-10-1 1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