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上午,義烏市望道森林公園的一處清澈溪流邊,300尾被稱爲“活化石”的義烏小鲵,迅速融入自然水域。這是今年由義烏市農業農村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與金華市生態環境局義烏分局聯合浙江師範大學共同組織的義烏小鲵野外放歸現場。 此次放歸的300尾義烏小鲵由浙師大“省野生動物生物技術與保護利用重點實驗室”人工繁育而成。 義烏小鲵屬有尾目兩棲動物,1985年在大陳鎮首次發現。因棲息地破壞與生態變遷,其野生種群持續萎縮。2014年被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易危),2021年升級爲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我們從2016年開始攻關人工繁育,如今已實現穩定、規模化的繁殖,每年可培育500~800尾。”浙師大教授鄭榮泉在現場介紹,研究團隊將持續開展生存監測與生態評估。 近年來,義烏市系統推進義烏小鲵搶救性保護,已在大陳、赤岸、城西、上溪等地發現7處棲息地,恢複6處産卵場,架設7處上岸通道,累計放歸個體超過1600尾。 |
GMT+8, 2025-10-1 18:32